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剧院新闻

让祖国的声音更宏大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我的祖国》首演专家研讨会集萃


中国歌剧舞剧院新创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我的祖国》现场


10月21日,正值党的十九大隆重召开之际,中国歌剧舞剧院新创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我的祖国》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


《我的祖国》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简称剧院民族乐团)今年全新打造的一台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为了保证节目的多样性、民族性及代表性,一部分曲目是民族管弦乐传统经典,一部分是委约作曲家全新编配或创作的新作。音乐会以极具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辽阔壮美的山河图景,丰富多彩的人文风情。一首首优美的乐曲,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从西藏高原到中原大地,徜徉在千古霓凰长安城,陶醉于嵩山秀丽多姿的风骨神韵,让人从音乐中领略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也让山高水长、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粗犷豪放、淳厚质朴的豫北风情,广袤无垠、万马奔腾的蒙古草原一一展现,让人重温万泉河畔的自然景观,姑娘手中满载敬意的斗笠,江河帆影的漂移和田野稻浪的飘香以及由此唤起的家国记忆……演奏家将灿烂美好的中华文化呈现在舞台上,展现在观众面前。


近年来,剧院民族乐团打造了一系列大型民族管弦乐音乐会。2015年创作的《国之瑰宝》将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音乐汇集呈现,展现了大时代中音乐版图的全景。《国之瑰宝》音乐会连续两年于春节期间在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多国上演,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展现中国声音和中国风貌。随着演出不断增多,影响力不断加强,《国之瑰宝》被越来越多的国外主流剧场和主流人群接纳,对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有益探索。


2016年,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剧院民族乐团聚焦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长征沿途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为元素,推出《国之瑰宝之长征路上》音乐会。同年,剧院民族乐团为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伴奏,这是该剧首演60多年后,再次用民族乐队伴奏。


2017年,为庆祝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剧院民族乐团创作了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我的祖国》。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作为一个人才荟萃的乐团,演出任务繁重,但仍坚持每年推出一台大型管弦乐音乐会,通过系列音乐会的推出,锻炼队伍,提升形象,在民乐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11月2日,为了精心打造《我的祖国》,剧院分管领导、特邀专家学者、剧院民族乐团和剧目创作部负责人齐聚中国歌剧舞剧院,召开《我的祖国》专家研讨会。会议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从曲目编排、演员形象、乐队建制、乐团定位以及当今民乐发展趋势、观众需求、文化传承等角度展开深入探讨,话题同时涉及乐团管理、人才培养、市场运作等更为广阔的领域。专家为《我的祖国》音乐会及剧院民族乐团今后的发展与提高提供了宝贵意见,研讨会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探讨音乐会本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家坚守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肩负着传承与创新的双重使命,从音乐创作入手,使民族管弦乐的探索不断迈向新高度,创造了自己的气派与风格,无论是对传统音乐的继承推广,还是对少数民族乐器的扩充以及对戏曲音乐元素的融合,都找到了贴切的中国式表达。未来,乐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民族音乐作品。



作曲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原副会长、秘书长张殿英:音乐会演奏的8首民族管弦乐作品内容积极、慷慨激昂,民族风格浓郁,用的是中华民族的音乐语言,抒发的是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讲述的是中国故事,因此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指挥满腔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调动了演奏家的热情,把乐团的表现力充分挖掘、发挥出来。5位青年演奏家宋扬、林感、罗慧芳、雷靛云、杨文娜都演奏得神采飞扬、生动感人,很好地完成了主奏。总之,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演出了一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并且受到广大观众热烈欢迎的民族音乐会。


当然,一台音乐会的演出也总会有一些缺憾和需要进一步提高改进之处,如乐团编制还不够强大、乐队音响效果还不够丰厚等。


国家一级演员、琵琶演奏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吴玉霞:首先祝贺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我的祖国》成功上演。这场音乐会主题鲜明,让我们在悠扬的丝竹管弦声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民族器乐质朴的语汇中,体会真情与纯美。音乐会以浓郁的风韵讴歌祖国壮美山河,以丰厚的历史人文内涵展现中华情怀,具有很强的思想性。


这场音乐会在作品呈现上体现了三个方面:一是选自经典优秀佳作,以敬畏之心回味经典;二是改编自家喻户晓的红色名篇,触动历史情怀;三是委约新作,让人耳目一新。音乐会以民乐最常见的协奏、合奏形式呈现艺术之美,在整体设计理念上紧扣主题,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文化艺术发展方向相吻合。舞台上的演奏者普遍较年轻,充满朝气。音乐会除了时机好、选题好、角度好,还应该在更大的范围推广普及。期待音乐会通过实践,历练打磨,不断提升。


中国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又青:《我的祖国》是一台思想艺术性强、富于灵感和生命力的音乐会。其中,以二胡与乐队《梦寻长安》、古筝与乐队《中岳传奇》、民族管弦乐《象雄雪域》尤为突出。


音乐会呈现的新作题材不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每一首乐曲的独奏均由该团优秀演奏家担任,其演奏展示了高超的专业能力和艺术素养。音乐会中,乐团的整体表现亦可圈可点,展现了不俗的实力。这不仅是一支深谙歌剧和舞剧伴奏艺术的乐团,在音乐会舞台上演奏,它同样可以表现得光彩四射、游刃有余。


我国的民族管弦乐创作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始进入多元化时期,许多作曲家把眼光投向这一可以大展身手的领域。他们在创作模式、艺术和音响观念以及构筑音响的手段上都做出了极大的拓展和创新,为年轻一代作曲家的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楷模。本场音乐会的新作全部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委约创作。可以说,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做了一件造福我国民族管弦乐事业,发展、促进民族管弦乐创作繁荣的大事。委约中青年作曲家创作新作品,无疑是极富远见卓识的。扎根现在,着眼未来,其成效必将在今后得以显现。


人民音乐出版社电子音像中心副编审黄志鹏:我想站在一个音乐编辑的角度,从这场音乐会的策划、曲目安排以及音响效果方面来谈一点体会和感受。


首先,这是一场主题鲜明的音乐会,策划这样一台演出很不容易。可以看到,乐团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音乐会与当前的时代背景以及国家艺术院团的高度、定位非常吻合。


其次,作为一个国家艺术院团,持续推出自己的原创作品很有魄力和勇气,剧院民族乐团应该继续这样的方向,力争在几年内打造一个自己的曲目库,提炼出自己的经典和保留曲目,这对于乐团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于乐团形成自己的品牌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乐团需要有自己的声音和音响审美。这方面除了对现场乐队演奏声音的追求,也应该包括对作品的录音音响美学的追求。也就是说,除了要对演奏作品时的乐队声音精益求精,努力达到作曲家想象中的作品音响,还要在作品录音中保持作品的最佳音响状态,让录音音响效果无限接近现场演奏的最佳效果。


因此,建议乐团要重视资料整理和演奏录音工作,应该有自己长期合作的优秀录音师甚至是有自己的专职录音师,为早日形成具有特色音响效果的乐团品牌做出持续努力。


作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杨青:通过这场音乐会,我欣喜地看到一个优秀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出现,必将为中国民族管弦乐事业奉献新的力量、增添新的风采。


音乐会展示了乐团在合奏与协奏两方面的不俗实力,同时也显示了乐团拥有多位高水平的民族乐器演奏家。音乐会曲目选择准确,传达出对伟大祖国骄傲而眷恋的真情实感,表现出一个国家艺术院团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的责任担当。


指挥在控制乐队方面收放自如、音乐处理细腻,乐队的张力布局掌控得当;乐团的独奏家具有很好的艺术表现力,准确传达出作品的内在意境;乐团整体表现出众,舞台精神昂扬,声部间配合较为默契,展现了一个国家艺术院团应有的、较高的艺术水准。


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有着自己的追求,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兴民族乐团。希望乐团尽快完善自己的编制部署,为适应演奏中国民族管弦乐作品宝库中的优秀作品夯实基础;希望乐团尽快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艺术个性,在民族管弦乐艺术之林中拥有自己鲜明的艺术印记;希望乐团为中国歌剧、舞剧在新时期的发展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祝愿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走好、走稳自己的路。



作曲家、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赵东升:这是一台体现国家艺术院团水准、代表国家艺术院团风貌的高品质音乐会,不同体裁和表演形式的曲目,给我留下了大气、丰富、精彩的深刻印象。


首先,从整体构架上看,音乐会结构合理、主题鲜明。8首作品除了大型民族管弦乐曲之外,还涵盖了筝协奏曲、笙协奏曲、二胡协奏曲、琵琶协奏曲等代表性民族器乐的协奏曲,这些曲目动静相宜、快慢有致。虽然音乐会体量较大,但听众不觉冗长,反觉凝练。


其次,一台高品质的音乐会与高水平的乐队指挥有着直接关系。音乐会由该团的常任指挥洪侠执棒,从乐队的音响层次、音声平衡、表现张力上看,都表现出了极强的把控能力,同时还在演绎中表现出了与乐手的高度默契。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音乐会高水平的作曲家阵容。这场音乐会的作品,出自徐之彤、王云飞、陈思昂、李博等不同年龄段、实力雄厚、长期活跃于国内外乐坛的作曲家,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作曲技法,但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以民族文化为土壤,在此基础上加入丰富的音乐语言,彰显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韵和风骨。尤其是音乐会的压轴之作民族管弦乐《象雄雪域》,作曲家通过对西藏意象和传统气质的把握,以及对外来技法的融合,在配器、和声结构上都非常考究,是一部融传统性与现代性、学术性与可听性为一体的优秀新作。


如果要对音乐会提出更高要求与建议的话,我想,应该就是艺术家对艺术“止于至善”的追求,比如,乐队中各声部的融合、民族乐器性能的凸显都值得更深入地探究和更细致地把关。同时,我还认为有些民族化的创作可以采用更为个性化和本土化的样态。


国家一级指挥、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常任指挥洪侠:


策划初期,剧院民族乐团与作曲家经过多次协商,达成一个共同理念:最终作品既要有技术含量又要具有可听性。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应该立足于本民族音乐文化根基之上,这个永远不能丢弃。


这场音乐会作曲家们大多年轻,作品充满生气,有着清新明快的配器手法。有热情奔放的《华夏欢歌》,有通过熟悉旋律发展变化而来的《万泉河水》以及磅礴神秘的《象雄雪域》。这些作品在最初排练试奏的过程中,就有演奏家大呼“过瘾”。正是基于对作品的高度认可,演奏家们从排练到演出,始终保持着非常高的积极性和充沛的情感。


令人高兴的是协奏作品本身和演奏都很成功。笙与乐队《江行》,作品采用简单的音阶构成旋律线条,在每一次重复中增加情感,很快把观众带入情境;古筝与乐队《中岳传奇》展现了古筝与乐队之间缠绵悱恻的情感纠缠;《梦寻长安》是一首结构完整的二胡作品,前后有呼应,旋律曲调大气而铿锵有力,是让人一听就能记住的成熟作品;《草原英雄小姐妹》大气挥洒,声情并茂;《我的祖国》用同名歌曲写作,乐队部分气势恢宏,增加了民族乐队的交响性。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剧目创作部副主任朱亚林: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剧院对民乐团的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我们也想借此多做一些有影响力的作品,并优中选优保留下来,以此夯实演奏技巧,丰富音乐风格。目前重点在于,乐团要先将音乐会这一表达形式做扎实,做出有质量、有品位、有特色的,无愧于国家艺术院团定位的品牌之作,在守住自身根本的前提下,再寻求新的发展及突破。此外,还有两个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其一,乐团编制问题,这是一个乐团发展的基础,我们要进一步扩大规模,以确保乐团长足稳定发展。其二,乐团为歌剧舞剧伴奏在我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前也做过一些尝试,但并没有深挖。未来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倍重视,不仅仅只局限于伴奏,还可以用音乐会、演唱会等多种形式呈现,以期将其打造为中国歌剧舞剧院民族乐团的一大特色。


文字整理:黄程宜、谷依曼

摄影:李婷、路平、夏冰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