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頌-黃河大合唱》中华和平之声 唱响新西兰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这首创作于1939年,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原名张光年)作词的《保卫黄河》,日前唱响奥克兰市政大厅。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歌剧舞剧院在上月17日举办《和平颂-黄河大合唱》音乐会,以音乐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和平之声,传播到大洋洲上。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田一涵 北京报道


本场音乐会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演出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延安颂》、《南泥湾》、《松花江上》、《游击队歌》、《渔光曲》、《军民大生产》等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的曲目;下半场随着《黄河大合唱》的主旋律,《黄河船夫曲》、《黄河颂》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曲目陆续响起。历史烽烟虽已远去,每次听到这个旋律,斗志昂扬的曲调、豪情万丈的歌词仍然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据现场观众回忆,在演唱会现场,许多观众用手机、平板电脑记录下这令人激动的瞬间,有一位老华侨甚至要求开启微信,将振奋人心的歌声传播给天津的亲友们。有的观众激动地对着舞台上的演员们高喊:「向祖国问好!」台上的演员们感慨不已,向观众们一次又一次地谢幕。很多其他族裔的观众也都深感震撼,表示这是一场令人陶醉、振奋、不能忘怀的演出。「虽然我们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肤色,然而在音乐中,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感谢中国艺术家们带来的这场饕餮盛宴!」

演出结束后,记者採访了词作者光未然的儿子张安东,他回忆了父亲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过程。「1938年秋冬季节,我的父亲和抗敌演剧第三队同志们一起,经常在大西北的黄河西岸行军,在敌后游击根据地活动。雄奇的山川、游击健儿们英勇的身姿感动了父亲。当时他的心头酝酿着一个篇幅较大的朗诵诗《黄河吟》。之后他接受了冼星海和演剧三队同志们的建议,改写为《黄河大合唱》。」

张安东还表示,据他父亲回忆,当时有两个情景,直接激发了胸中的诗情,一是渡过黄河险滩时,船夫们驾驶方舟同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这在《黄河船夫曲》中有所表现和发挥。另一个是行经山西吉县以北的壶口,看黄河激流坠入悬崖深渊形成尼亚加拉大瀑布式的壮美图景。父亲把当时的印象如实写进朗诵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大合唱第三首)中。

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向本报表示,《黄河大合唱》是中国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创作于民族危难时期的代表作,它喊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那铿锵有力的主题,既是一个时代的号角,更是鼓舞人民消灭侵略者的精神武器。「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已经成为抗战时期中国的最强音。这场演出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但是为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的伟大贡献而讴歌,更在于表明早已站立起来的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信!

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徐丽桥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歌剧舞剧院在新西兰唱响《和平颂--黄河大合唱》,希望能用这种方式,让更多的海外华人华侨、新西兰民众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让全世界听到来自大洋洲歌颂和平的声音。

                                                                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