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舞剧论坛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舞剧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许薇——守民族之“脉”,创时代之“魂” ——以舞剧《孔子》《李白》为例谈新时代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特征


近年来,中国歌剧舞剧院以多部其经典的舞剧的成功上演,一直处于舞蹈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中心。不论是作品的编创还是演绎,都极大的推动了舞剧事业的发展。这些舞剧具有不同创意维度,不同的审美理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美学态势。我的发言是以舞剧《孔子》和《李白》为切入点,谈新时代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守民族之“脉”,一个是创时代之“魂”。

一、守民族之“脉”

“守正创新”所强调的是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脉,正中华民族精神文明之浩然正气。作为中国民族舞剧的摇篮,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守正”的创作道路上,无论时代审美如何变迁,始终坚持将创作视角聚焦于民族历史题材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以此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院团特色。因而无论是从民族性、传统化的建构延伸,还是从现代性、当代化的构造看去,中国歌剧舞剧院所创之精品都体现出中华文脉之自成一统、中国精神之古今一体的特点。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国歌剧舞剧院始终坚持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观念,在创作中不断进行探索。通过一系列的舞剧佳作,让当代观众了解历史,接受经典,使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在舞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中绽放出时代华光,正可谓守民族精神文化之根,正大国之正气的典范。

例如舞剧《孔子》的选材,经过数千年中华文化的演进,历史上的孔子已被赋予太多的内涵。选取孔子这一历史人物作为创作题材,可见中国歌剧舞剧院作为国家院团的文化担当。编导在对孔子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传统文化特有的底蕴进行了深层次解读的基础上,将其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个片段为切入点,提炼人物情感。并以“动态意象”的构造方式,在张弛有度的动作中塑造出鲜明有力的人物形象,使得整部舞剧作品回归舞蹈艺术,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创作魄力与创作思维。与此同时,我们能从大段的群舞中感受民族文化的传承。不仅有“文舞”动作特点的形态再现,亦有“武舞”渲染战争场面,以此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乐舞的核心与形式,用舞蹈的形式展现孔子所处的那个社会风貌与风俗人情。同时,将孔子坎坷的人生境遇贯穿于舞剧的各个篇章,不仅是孔子思想境界、心灵世界的外化表现,也是一个时代风貌和走向的隐喻呈现。

同样,作为中国文化符号式的历史人物之一,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背后也满载着观众对其预设高标准的审美期待。编导迎难而进,凭借着敏锐和独到的艺术见地,加之对李白内心世界的充分挖掘,巧妙地从李白极富主观抒情色彩的诗篇入手,并以他的人生境遇作为叙述主线来诠释诗作背后的故事,整体提升了舞剧的文化格调,达到了诗意与舞境浑然天成的艺术高度。

因此我们不难看发现,在坚守优秀传统文化之“脉”,注重中国美学表达以及树立鲜明的民族价值观的创作道路上,作为国家院团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已先行一步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创时代之“魂”

在新媒体时代,舞剧艺术要实现新时代语境下的创新和突破,就不得不注重创作观念的突围和升级换代。中国歌剧舞剧院正是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寻求“创新”,通过大量符合主流价值观和主旋律的舞剧作品呈现,不仅完成了观众的定向视野与创新期待,而且引领了当下舞剧创作的时代风气。

相比于一些虽以历史题材或以传统文艺样式为载体,却浮光掠影,经不起时代考量的舞剧创作,中国歌剧舞剧院规避创作误区,旨在通过对当代人的审美心理的深入剖析,对舞剧进行创作性转化,以此挖掘传统文化与当代观众精神需求的契合点,从而打造出新时代的中国舞剧名片。

例如舞剧《孔子》的成功就在告诉我们,守正优秀传统文化之“脉”的同时,应该在舞剧语言建构和舞台意象上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当下审美理念的突破口,在古典的调性中融入现代精神。这一创作理念也同样在舞剧《李白》中得以体现。编导不仅通过舞剧的言说,带领观众重温李白诗作的浪漫豪情,并且将诗篇中富有现代价值意义的共同情感提炼出来,贯穿于整部舞剧的表达之中。正如在《归去来》篇章中,“天生我材必有用”,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经典诗句,在大段的独舞与群舞的交错上演中,完成了历史与当下的完美对话。

总而言之,通过将中华民族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以及精神高度跃然于舞剧作品之中,中国歌剧舞剧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院团特色,正以守正创新的方式谱写着新时代舞剧的新篇章。优秀作品的创作思想值得我们深思,今天我们相聚于此共同探索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特征,势必在舞剧创作与研究方面取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