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舞剧论坛

海南省舞协主席、海南省歌舞团团长、国家一级编导 彭煜翔—— “守正创新”中的国家担当

中国歌剧舞剧院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级文艺院团。在数十年的院团历史中,秉持着继承与创新的理念,将“守正创新”的责任信念贯彻到艺术创作之中,体现出国有艺术院团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

尤其在舞剧创作中,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作品都体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定位力,发现力和创作力。从《恰同学少年》对重大历史题材的精神把握,到《孔子》演出四百场的效益奇观;从《赵氏孤儿》里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养分,到《李白》中对中国诗词文化的发掘,中国歌剧舞剧院完好地诠释了“守正创新”正是艺术院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有效途径。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中国歌剧舞剧院在舞剧创作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一、舞剧创作的精神高度

中国歌剧舞剧院在舞剧创作上,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把握,对国家伟人和历史名人的解读,向来精确且到位。《恰同学少年》中对伟人少年时期的梦想刻画,热血而赤诚;《孔子》中对“至圣先师”追求大道的理想描摹,深厚且凝实;《昭君》中对我国历史女性“家国情怀”的叙述,唯美且深情……这一切都源于歌剧舞剧院对民族精神的关切、对国家精神的了解、国人精神的洞悉。

这么多年来,中国歌剧舞剧院作品历久弥新、绵延不绝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作品中总有着大国风范和责任担当,这是其独有的艺术气息,也是其特有的精神高度。

二、舞剧创作的社会维度

同样中国歌剧舞剧院的作品也在追求着广泛的社会效益。在作品的整体感受中,歌剧舞剧院很好地把握到观众喜爱的角度,创作了一系列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品。在社交媒体和线上平台上,观众自发地形成了名为“中歌粉”的团体,四处跟随作品巡演,自发为作品进行宣传。

 

这为当代舞剧创作打开了新的思路,舞剧不再是孤僻、冷门的艺术形式,它也是能被年轻观众喜爱、接受和追捧的,具有社会效益的艺术产物。“扎根本土、深植时代”在歌剧舞剧院的创作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和反应。

中国歌剧舞剧院作品的社会性还体现在它勇于突破“一团一作”的传统,寻找合作可能的积极性。《昭君》、《李白》、《驼道》等作品都是与地方剧团通力合作下的艺术精品,从国家视角发掘地方文化,在地方语境寻求落地可能,中国歌剧舞剧院为地方院团提供了国家艺术院团的创作资源,实现了创作地方文艺精品的可能。

三、舞剧创作的文化深度

当然,得到观众的喜爱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是一昧的迎合媚俗之作,中国歌剧舞剧院擅长向历史回眸,从文化中探寻创作语境,让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成为舞剧表达的有力支撑和迷人符号。

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这些作品有的在创作过程中蛰伏数年,尽心研究,有的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常改常新,只为舞台上的精品呈现。对文化发掘的匠心精神、对舞台景观的细节追求,都让每一部作品在文化与感受、历史和当下中寻求到微妙的平衡。

20年来,我国舞剧数量激增,这说明了我国人民开始对舞剧作品有了实际需求,再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应该如何用舞蹈讲好中国故事,让观众看得懂、引得深、获得美,中国歌剧舞剧院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模范标杆。

我一直坚信,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方向和依归;不断创新,守正才有活力和基础。我们应该借鉴中国歌剧舞剧院的成功经验,不断扩展舞剧创作的多种可能,用更加踏实的艺术态度和创作理念服务大众、回馈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