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舞剧论坛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教授,上海戏剧学院舞蹈研究院副院长 张麟——论舞剧创作中情感逻辑的构建——《孔子》《昭君出塞》《赵氏孤儿》


情感逻辑的构建,涉及到舞剧导演在处理舞蹈和文学的关系,处理舞剧结构与舞剧文学台本的关系,那么中国当代舞剧的实践证明,旦凡是成功的舞剧,编导一定是从文学小说的素材到文学台本,再到舞台操作台本这样一个转换过程,那么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本质上来讲,其实就是从文学叙事的逻辑上升到情感叙事逻辑的过程,那么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文学小说等对于舞剧创作而言的文学素材其逻辑结构,不能说没有情感逻辑,但是对于舞剧艺术的特殊性而言,这些诉诸于文字的东西都是一种文字语言表达的方式来传达情感、表现人物,因此我们称之于文学语言的叙事逻辑。那么作为舞剧台本,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中间状态。舞剧台本首先是广泛的素材中按照舞剧艺术表现的一个规律进行了作品内涵上的凝练和概括,结构上的整合让情节更加简练,让行动与人物表现相维系。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蕴涵了情感逻辑的线索,但是对于实际的舞剧创作而言,这种情感逻辑的梳理还远远不够,如果停留在这一步,就直接创作、从舞剧结构表意层面是清晰的,结构也可能是合理的,但是从情感的感染力,人物形象的丰富深刻等层面是单薄的。此时的创作还未真正的触及到人物的灵魂深处,编导和人物还未真正产生情感上的交流和对话,其关键就是情感逻辑的建构,根本原因还是归结于我们舞蹈艺术的特殊性,舞蹈艺术就是抒情艺术,表现艺术。因此,加入戏剧性因素的舞剧作品依然还是要重视这个特性。

可能有人会问:“我的作品中有抒情的,有大段的独舞、双人舞,都在表现,为什么还要强调情感逻辑的梳理呢?”,我想其舞蹈和人物心理动机、行为方式、特定的情感环境都是紧密相连的,那么这可能是在舞剧编导在实际的创作中是非常需要注重的,而且在情节推演中合理的孕育而出,而不是刻意而为之的炫技。情感逻辑蕴涵在情节之内,蕴涵在人物的舞台行动之中,蕴涵在人物的心里转折,同时渗透着舞剧导演个人主观的情感判断和想象,阐释着舞剧导演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最后整合统一后由故事表象走向情感的深层,再从情感的深层外化舞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我个人所认为的情感逻辑建构的过程。

回到这三部作品,我个人认为基本上这三部作品是完成了一个情感逻辑的建构,相较而言,《赵氏孤儿》可能从整体的结构线索、情感逻辑的发展和戏剧性层面的角度来观比较紧凑清晰,但是在孤儿长大之后,情感逻辑线索似乎有点游离,那么到了屠岸贾、长大之后的孤儿和程婴三者之间构建出对话的关系,这恰恰是后半部分应该重点去突出的一个情感逻辑的线索和铺牌的结构线索,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这一部分略微有点游离和拖沓。舞剧《昭君出塞》给我第一印象是回想到之前看过的剧目舞蹈,短短五分钟已经把昭君内心的苦楚与不舍,包括最后的大义,凸显的淋漓尽致。我在思考对于一个大不同的舞剧来讲,这可能是它的情感内核的一个深发,一个原地。在这部舞剧中它基本上扣住了情感逻辑线索,形成了从中间向两边延伸的情感逻辑的构建,所以基本实现对昭君这个人物的刻画。相较而言,舞剧《孔子》情感构建这个方面稍显不足,当然刻画孔子这个人物是非常难的,原因是其他专家也曾提到像孔子这样符号性强的人物,编导受他的主观的判断与价值情感取舍来构建出一个情感逻辑,可能这是一个挑战。舞剧《孔子》使我联想到电影桥段的处理方式,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比较好的借鉴,这一幕是孔子带领他的弟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走过四季轮回,我想在《孔子》这部舞剧中让我们把一个特别符号化的人物拉回到平凡的、有血有肉的人的情感内核,我个人在想类似这样一些真正能够体现出孔子,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的凝结点,由这些点在晕染开重新来构建这个故事逻辑,情感与叙事逻辑,可能更会打动观众感染观众,目前来看这部舞剧在现场看来感染力已是非常强,如果能够在更完满充实些,可能会更加上升到一个层次,尤其是对今天的艺术作品而言,从人性的深刻性、复杂性、多面性角度来看,是对当代舞剧大胆创作去思考和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