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舞剧论坛

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编审 张萍——发言稿


南京艺术学院当代舞剧研讨中心成立于2016年,以每年两次的召开频率前后成功举办了六次舞剧创作研讨会。不难发现,我们已然将研讨对象从创作主体的系列作品转向为院团创作的系列作品。研讨对象虽为不同却并非为孤立事件,从选择方式上这些研讨对象满足了艺术与学术的双重价值,同时在无形之中产生了一个文化三重担当的“flag”:一是由不同的主体造就现象级舞蹈创作; 二是呈现非一般意义的价值理性;三是展现多元化价值选择的艺术视阈。

    联系此前与此次的研讨对象,选择了具有地域特点、强辨识度主体特点的“上海歌舞团”和“中国歌剧舞剧院”可以大致判断未来的创作存在着南北纷争的可能性。背靠新中国红色政权摇篮,以红色革命文化作为创作定位和选择的上海歌舞团在推出舞剧《闪闪的红星》《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作品后,巩固了上海舞蹈的强地标地位。而成立于1951年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则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开拓,从《宝莲灯》到《铜雀伎》等一系列作品传递着中国精髓、中国气象、中国力量的守正风派。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将戏剧续接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歌剧舞剧院创作传统,以借碑式的作品主动打造中国民族舞剧摇篮并形塑国家院团的艺术追求和文化担当。中国歌剧舞剧院在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极为成功地摸索出经典建构下内外兼修的创作策略——其内为建构当代价值取向,其外为对经典形式建构的技术理性。

    据不完全统计的数据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1300部当代舞剧中有近八成的作品在题材选择上都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不论是古典文化还是民族民间文化都以优质传统文化为归宿,将其融为复合的整体,传统文化似乎与舞剧创作不谋而合形成了CP组合。

    对于一个国家级院团而言,在传统文化的创作取位上不仅仅是对抽象的国家文艺政策的呼应,更重要的是背后具有深刻内在动机和全球化社会文化理性的创作逻辑的具体体现。事实上,从社会潮流现象“孔子热”、“诗词热”、“国学热”等来看,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了当代生活本身,而非停留在时尚符号层面。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作为“人”自身的元命题,通过不断去追问“元”的过程扩大对当代性世界的探索和对抗,以此来获得我们自身的正当性、合理性。也正是由于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是在全球性语境的前提下,解锁区域性文化语境,从而致使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舞剧作品具有极强的现代性。创作主体利用传统文化掀起现象级的社会潮流,意味着文化资源和时代的“守正”取位,作品的艺术价值超越文化传统价值,反映着复合文化的“守正”取位;当下艺术生产不仅需要独特的文化视角理解、更需要脱离封闭空间方能成为凤毛麟角。舞剧《孔子》实现了国家意志、文化意志、市场意志甚至是艺术家创作主体的意志,四重意志的复合和多维的价值取位共同造就了票房秒空的现象。它强有力的区别于占位单一、视野狭窄,仅用形式复现题材的舞剧作品。

    在这样一个高阶的取位下,引发我们迎来另一层面的思考——经济效应的传播影响。我们如何去打造一个强大的传播效应,如何将作品的艺术价值最大化。舞剧《孔子》利用当下数字文明形态等诸多特点极力打造一个舞剧IP,这足以让《孔子》成为一个现象级创作。中国歌剧舞剧院分别从人物形象价值、舞台形象转化、建立流量资本三个要素的设计实现传统之正、创时代之新、巧妙地打造了“孔子”这一舞蹈IP。传统历史人物形象凝结时空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幕形成了符号化价值,在已有赋值的基础上如何将它活化于舞台,如何让观众喜闻乐见考验着创作主体的专业素养。舞剧《孔子》无论是从情节、形式、结构等多方面都呈现出故事的生动与易为理解,通过赋予具像化的标签让“孔子”形象更为立体化、丰富化。尤其是群舞部分构造了阴阳对照的审美观念,从男、女群舞的性别之分形成内在对照,也同时构成了不同的人文景观想象。这些精心的设计缔造了舞剧《孔子》不容忽视的研讨价值。

    打造舞蹈IP是一个整合的考量,它一定是超越经济效应本身,中国歌舞剧院为中国舞蹈院团创作做了极大的表率。在此,希望中国歌剧舞剧院再创佳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