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舞剧论坛

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致辞


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里我们来到“六朝古都”南京,非常高兴能与在座各位齐聚美丽的南京艺术学院,围绕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民族舞剧的创作生产,研讨国家剧院走进守正创新的舞剧新时代。此次研讨会,于平院长亲自组织、精心策划,南京艺术学院给予大力支持,各位专家学者远道前来赴会,我在此谨代表中国歌剧舞剧院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历史可追溯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我们的“根”在延安,从抗战的炮火中走来,在不同时期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发挥了文艺作品作为前进号角的重要作用。1942年5月23日,毛主席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鼓舞了广大文艺工作者,我们院第一任院长马可当时就是鲁艺中的一员,他于1943年,创作了家喻户晓的《南泥湾》(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里,郭兰英老师演唱,红遍全中国);1944年,他又创作了第一部秧歌剧《夫妻识字》;1945年,他牵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白毛女》(奠定中国民族歌剧审美样式、具有里程碑意义);1952年,他又创作了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1964年10,在演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后,马可被任命为中国歌剧舞剧院首任院长。

回首我院的发展历程,“两个主业、两条主线、两个效益”始终是剧院发展的主脉络。

一、肩负“两个主业”。中国歌剧舞剧院自成立以来就肩负着“歌剧”和“舞剧”两个主业。第一部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第一部民族喜歌剧《小二黑结婚》、第一部抒情歌剧《伤逝》、第一部民族舞剧《宝莲灯》、第一部汉唐舞剧《铜雀伎》均诞生于我们剧院。在第一届中国艺术节,歌剧《原野》、舞剧《铜雀伎》作为全国民族歌剧舞剧的代表作品参演。2015年,在原文化部指导下,复排民族歌剧《白毛女》。2016年,我院重排了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掀起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新高潮。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创作座谈会召开,将“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列入重大艺术工程。剧院拥有郭兰英、乔羽、赵青、刘文金、陈爱莲、吴雁泽、柳石明、徐沛东、山翀等著名艺术家及一大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中青年艺术家。今年10月,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郭兰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习总书记亲自给她授勋),她也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舞台艺术杰出代表,也是我院的荣耀。

二、坚守“两条主线”。剧院坚持守正创新,一是传承革命文化,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时代的格局和情怀讲好中国故事。推出了歌剧《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刘三姐》《林徽因》《玉堂春》《盼你归来》,舞剧《孔子》《赵氏孤儿》《恰同学少年》《昭君》《李白》《驼道》《彩虹之路》,正在排练中的有《到那时》《长城》《大宅门》,明年将推出,以及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国之瑰宝》和交响乐《丝路交响》等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气质的作品等。传承革命文化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条主线是剧院艺术创作生产的生命线,我们始终牢牢抓住不放松。

三、实现“两个效益”。作为国家艺术院团,剧院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文艺院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要通过面向观众的演出传播来实现,只有不断创作、演出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才能够实现越来越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剧院保持高速度发展的良好态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了相统一,走在了国家艺术院团的前列。

坚持“两个主业、两条主线、两个效益”的发展对于任何一家艺术院团来说都非常不易,尤其是民族歌剧和民族舞剧是舞台艺术中的“重工业”,不仅前期创作投入大、周期长,而且后期演出费用高、阵容大。每一部作品的确立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要平衡好精细管理、创作生产以及市场运营的关系,既要懂专业、会管理、也要善于经营。以民族舞剧为例,剧院每推出一部新作品,都有整体架构设计和战略考量构思,从剧目立项、资金投入、创作团队、演出生产,到修改打磨、市场运营,每一步都经过精心谋划。我们不仅要建立起一套严禁的创作机制,还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生产机制,同时还要设计好宣传、运营的循环链,在剧目立项之前就已经为演出市场做好了安排,让一个剧目真正“排”得出来、“演”得下去。

结合近几年来的舞剧创作生产,有五点体会:

第一,时间是检验舞台作品生命力的主要标志。一部作品只有经过反复地打磨、提高,至少要经历5-8年以上的市场检验和观众检验,才有可能成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才有可能走出高原,走向高峰。一部舞台艺术作品,演出50场,看到这个作品的观众微乎其微,哪怕是演100场,也只有15万左右的观众,对于我们泱泱大国来说,也才是凤毛麟角,如果是专业圈之外的社会观众那就是更加少之又少。有些作品的热潮就像“一阵风”,短期内连续演出十几场、几十场,然后就“刀枪入库”,这样很难做到深入人心,更不可能成为经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剧目只有一直“活”在舞台上才能有生命力,比如民族歌剧《白毛女》自创作演出70多年以来经久不衰,不断面对观众、打磨提高,才使其成为中国民族歌剧里程碑式的剧目。“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只有那些经得住时间检验、不断打磨、常演常新的作品,才会最终被观众铭记、成为几代人的永恒记忆。

第二,艺术创作要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一部作品能否长久地演下去,不在于对好人好事的说教,而在于是否传递出一种精神、价值、追求,是否能够被今天和未来、国内和国外的观众所普遍认同、接受。世界文明丰富多样并且开放包容,舞台艺术交流更应该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要从现实和历史、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看待艺术创作。中国歌剧舞剧院近年来聚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以歌剧、舞剧艺术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递忠、孝、信、义的中华美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保证创作内容思想性的同时,也紧密结合观众的观演习惯,使舞剧的结构紧凑、一气呵成,演出时间基本控制在90分钟,不安排中场休息,结束时恰到好处,给观众意犹未尽之感,这也逐渐成为我们剧院舞剧演出的一个风格特征。

第三,回归舞剧表演的传统——用现场乐队伴奏。2019年,舞剧《孔子》300场纪念演出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交响乐队现场演奏成为最大的亮点。在舞剧中,音乐功能绝不仅是伴奏,它是舞剧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舞蹈融为一体。交响现场伴奏并不是创新,而是向舞剧传统的回归。对于音乐来说,必需要打破既定模式,并在其基础上重新编配调整,这意味着致敬传统的回归之路并不简单。为了保证呈现效果,剧院邀请李心草、汤沐海等著名指挥执棒,最大程度保证乐队的现场演奏效果。交响乐队和民乐结合的现场伴奏,让舞剧音乐变得有情感、有起伏、有层次,也使整部舞剧更加丰满、立体、温暖。今后,我们要在舞剧演出中将乐队现场伴奏坚持下去,这将成为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演出的另一个风格特征。

第四,艺术人才的大胆使用和悉心培养并重。艺术人才队伍始终是剧院核心竞争力所在,一直以来,剧院都将一线艺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剧院取得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剧院已成为国家一流艺术院校毕业生的首选单位。我们对优秀舞蹈演员不仅大胆使用,让他们担纲主演,还支持兄弟单位借用,同时,提供经费给他们进行编导实践,专门进行量身定制作品。我们现在有:山翀、唐诗逸、胡阳、李祎然、孙富博、窦率方、郝若琪、王家鑫、王雪柔、余俞、张珊珊、杨思宇等优秀舞剧演员,他们都是剧院的主演队伍,这样既避免了高强度演出导致演员的过渡疲劳,又给年轻演员更多实践机会、锻炼了队伍。

第五,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剧院品牌形象。当今时代各类媒体平台高速发展,与影视作品相比,舞台艺术作品的宣传运营力度远远不够,近五年来,我院坚守传统媒体宣传阵地,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中新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参考消息等核心媒体紧密联系,仅央视新闻报道近70多次。同时,积极拓展自媒体平台,使自媒体平台的话题讨论与官方媒体宣传交相呼应。除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外,飞机场、地铁、户外楼宇等都成为我们的重要宣传载体。2016年,我院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宣传画首次登陆首都机场;2017年,舞剧《孔子》在首都机场、上海虹桥机场、北京地铁站等进行了剧目宣传;2018年,《孔子》巡演项目宣传总投资价值4.6亿,软文稿件259篇,机场高铁覆盖上亿余次,社区楼宇12000台,线上曝光量过亿余次,巡演33城市66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歌剧舞剧院取得的成绩,与各位专家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关心和爱护。今天这次创作研讨会,我们真心希望听到各位专家的更多真知灼见,我们愿与在座的各位一起,将舞剧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创作实践中去,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交流碰撞,共同探索民族舞剧发展的新理念、新路径、新方法,为新时代民族舞剧的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